第18章 多尔衮:荣辱一生的传奇摄政
多尔衮这名字在满里是 “熊” 的意思,爱新觉罗呢,意思是黄金。合起来那就是 “金熊”。您瞧瞧他的画像,那真是人高马大,一米九的个头,壮实得很,还真像头金熊,这名字起得挺贴切。
多尔衮年纪轻轻就跟着上战场了,他特别好学,一直跟着父兄到处打仗。因为打仗勇敢,脑子又好使,努尔哈赤就封他做了贝勒。他这辈子得谢谢他爹努尔哈赤,老爷子靠着十三副铠甲起家,短短四十年就把建州女真统一了,弄出个后金政权。还得谢谢他娘阿巴亥,对他管教得严,他才能长大成人。
不过多尔衮也有烦心事,他那些兄弟一个比一个厉害,像代善、皇太极、豪格,都不好对付。要是没这些兄弟争,皇位早就是他的了。所以他这一辈子啊,波折不断。
1626 年的时候,努尔哈赤死了。那时候多尔衮的实力比三大贝勒还强,除了皇太极和代善,就数他最有可能当皇帝。还有传言说,努尔哈赤临死前说要把皇位传给多尔衮,让代善帮忙看着。可到了节骨眼上,代善变卦了,转头支持皇太极当了皇帝。然后皇太极还逼着阿巴亥自杀殉葬。为啥呢?因为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正妻,权力大得很,又年轻能干,知道的后金机密太多了。她要是活着,多尔衮这边势力就不好控制了。所以阿巴亥只能死。
他娘死的时候,多尔衮才 1 岁,从那以后他就明白了,凡事只能靠自己。后来皇太极当了皇帝,为了政权稳当,就拉拢多尔衮。多尔衮呢,能忍能让,在皇太极面前装得特别听话,所以皇太极就一直提拔他,2 岁的时候就封他做了睿亲王。皇太极封他这个称号,意思就是说在咱们大清,除了我,就数你聪明。这么着,多尔衮就成了皇太极的得力帮手,到后来,皇太极根本离不开他。
到了 163 年,皇太极突然生病死了。他这一死,又没留个遗嘱啥的,后金这边就为了皇位争起来了。当时最有可能当皇帝的,有礼亲王代善、肃亲王豪格还有睿亲王多尔衮。豪格最厉害,正黄、镶黄、正蓝这三旗都支持他,代善掌握的正红旗、镶红旗也向着他。这么一看,满清八旗里有五旗都支持豪格,这皇位眼看着就是他的了。
可就在这时候,多尔衮想明白了,要是自己硬和豪格抢皇位,肯定得打起来,大清就得乱套。想清楚以后,在八王会议上,多尔衮就想了个折中的办法,让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福临当皇帝。让郑亲王济尔哈朗和自己一起辅政,管着八旗的事,等福临长大了再把权力还给他。
这个主意大家都没想到,不过确实是个好办法,能不让后金分裂。豪格呢,一点准备都没有,等反应过来,大局已定,后悔也没用了。对多尔衮来说,虽然没当上皇帝,但是当个辅政王,权力也不小。
163 年 8 月 26 号,福临在盛京皇宫登基,这就是顺治帝。这么一来,因为皇太极死了引起的皇位之争,就以顺治登基、多尔衮当摄政大臣结束了。16 年,风云变幻,局势动荡不安。当时,明朝内部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多尔衮率领的清军看到了绝佳的机会。他们在吴三桂的接引下,顺利打进了山海关。
吴三桂原本是明朝的将领,但在李自成进京后,他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一方面,李自成的军队对他有所逼迫;另一方面,清军对他加以利诱和威胁。权衡之下,吴三桂最终选择与清军合作,打开了山海关的大门,放多尔衮的大军入关。
清军入关后,士气高昂,锐不可当。多尔衮指挥有方,清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他们的铁骑横扫中原大地,所到之处,战火纷飞,硝烟弥漫。
面对清军的强大攻势,李自成的农民军虽然进行了顽强抵抗,但终究难以抵挡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清军。在一系列的战役中,农民军逐渐失利,李自成被迫撤离北京,向西安撤退。
多尔衮并没有停下脚步,他继续率领清军追击李自成的部队,同时也对明朝的残余势力展开了进攻。在这个过程中,清军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和战略智慧。
多尔衮善于利用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拉拢、打击等策略,逐步消灭了一个又一个的抵抗力量。他还积极收编明朝的降将和军队,壮大了清军的实力。
经过多年的征战,清军终于统一了中原,建立了在全国的统治。多尔衮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为清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在统一中原的过程中,也伴随着无数的杀戮和破坏。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经济遭受重创。但从清朝的角度来看,多尔衮的功绩无疑是巨大的,为清朝在中原站稳脚跟、开创统治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尔衮当了摄政大臣以后,就把 “八王议政” 这个制度取消了,改成两个辅政大臣一起做决定。过了段时间,他把济尔哈朗挤出了最高决策层,还找个理由把他的摄政王位给撤了,自己一个人掌权。就这么着,五年的功夫,多尔衮成了最厉害的辅政王,成了大清的老大。
16 年,顺治皇帝封多尔衮为 “叔父摄政王”。这一封号的赋予,使得多尔衮的地位陡然凌驾于其他亲王之上。他开始在朝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权力的触角伸向了各个领域。
多尔衮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迅速掌控了局势。在军事决策上,他的意见几乎成为了绝对的指令;在政治布局上,他精心安排自己的亲信占据要职,逐渐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强大势力集团。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 16 年,多尔衮以身体不佳为由,向顺治提出不能下跪行礼的请求。对于这样看似僭越的要求,顺治皇帝竟然应允了。这一事件无疑进一步彰显了多尔衮在朝廷中的特殊地位和巨大影响力。
此时的多尔衮,已经不再满足于 “叔父摄政王” 的名号和权力。168 年,顺治皇帝再次晋封他为 “皇父摄政王”。这一称号的变化,不仅仅是名号的升级,更是权力的极度膨胀。
成为 “皇父摄政王” 后的多尔衮,其权势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宫廷内外,对他的尊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臣们在见到他时,必须恭敬地跪地相送,其礼仪排场与皇帝无异。在政务决策上,多尔衮几乎独揽大权,事无巨细皆由他一人裁决。无论是军国大事,还是宫廷琐事,只要多尔衮发话,无人敢有异议。
朝堂之上,多尔衮的声音成为了唯一的权威。他的每一句话都被视为不可违抗的命令,各级官员唯其马首是瞻。顺治皇帝虽然名义上是君主,但实际上在很多时候都被边缘化,他的意见和决策往往被多尔衮的意志所左右。
多尔衮在处理政务时,雷厉风行,手段强硬。对于反对他的声音,他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压和铲除。在他的铁血统治下,整个朝廷笼罩在一片紧张和压抑的氛围之中。
在多尔衮权势最为鼎盛的时期,他几乎成为了大清王朝的实际主宰者。人们在谈论朝政时,首先想到的是多尔衮的态度和决策,而顺治皇帝则被置于次要的位置。以至于民间百姓只知有 “皇父摄政王” 多尔衮,而对真正的皇帝顺治帝的存在和权威知之甚少。
然而,这种极度集中的权力也为多尔衮的命运埋下了隐患。他的专权跋扈引起了众多势力的不满和怨恨,为日后的变故埋下了伏笔。
1650 年,多尔衮打猎的时候从马上掉下来,没治好死了,才 39 岁。他死的消息五天以后传到京城,把大家都吓一跳。顺治下了命令,让大家都穿丧服,老百姓也不许办喜事、不许杀生。又过了四天,多尔衮的棺材运到北京,顺治带着武百官到东直门外五里去接。然后顺治又下命令,说他功劳大,追封他做义皇帝,还给他弄了个庙号叫成宗。
但是多尔衮这死了以后也没消停。他一死,顺治可算是松了口气,他摄政的时候独断专行,顺治早就受够了。多尔衮死了第二年,有人告发说他偷偷做了皇帝穿的黄袍,想造反。朝廷一查,还真是这么回事,说他要叛乱。接下来就是大清洗,顺治刚亲政,马上就把多尔衮的爵位撤了,抄了他的家,把他的坟也给扒了,还把尸体拉出来鞭尸。
就这两个多月的时间,多尔衮的名声一下子就臭了,以前威风的睿亲王府也成了废园子,他那些亲信也大多被杀了。多尔衮一辈子给大清卖命,立了那么多功劳,最后落这么个下场,谁也没想到。
一直到一百年以后,乾隆皇帝才给他平反。乾隆说:多尔衮给大清打下这么大的江山,功劳大得很,不应该这么对他,“削封抄家、毁坟鞭尸” 太过分了。然后就下令恢复他的爵位,让他成了清代八家铁帽子王之一。这下,多尔衮死了一百年以后,大清总算还给他一个公道。
三百多年前,多尔衮在清朝那可是威风凛凛,三百多年后,他在电视剧里还是让大家议论纷纷。他这辈子起起落落,在权力场里打滚,他和大玉儿的事也让人说个不停。他活着的时候没当皇帝,死了被追封皇帝,也许这就是老天爷给他的一点补偿吧。就像那句话说的:“一生荣辱,死了才能定论;百年沉浮,真假自有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