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获益了(第2/2 页)
孙乾一脸茫然,他虽学过《论语》,但赵知县只问了六个字,他还没想起出处。
李国强一看现场反应,就知道儿子又出风头了。
赵知县思索后说:“此解甚妙,令人深思。”
北宋末年,对 “博学于,约之以礼” 的主流解释是广泛学习化知识,用礼仪约束自己。
而朱熹的解释更注重内心天理,李然的回答有朱熹思想的影子,境界更高。
老刘员外一直没说话,他的《论语》水平只比孙乾强一点,年纪大了记不住。看到众人反应,他明白过来,称赞:“小郎君学问高深!”
赵知县还是有点不服,一个没名师教导的少年,能有如此妙论?
他想了想,再次发问:“子曰:‘君子不器’,何意?”
李然迅速回答:“君子之学,不为一才一艺而已,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成其全德之人。”
赵弼一拍桌子:“你是关学弟子!”
关学,是张载的学派。
李然说:“久仰张载先生,可惜没机会相见。”
张怀玉突然说:“赵知县,‘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李大郎解为‘义利之辨在心’。我也在长安求过学,关学并无此解。”
“义利之辨在心……” 赵弼沉思,然后大笑,“哈哈,真是可造之材,可愿拜我为师?”
什么情况?
一桌人都懵了,见过脸皮厚的,没见过这么厚的。
人家李大郎才华出众,解《论语》见解独到、发人深省,你莫名其妙要收徒。你能教人家什么?分明是想占便宜!
但知县要收徒,李然还真不好拒绝。
见李然为难,张怀玉说:“我看李大郎天资聪慧,正想引荐给我爹!”
赵弼一听,尴尬一笑,他哪敢跟通判抢徒弟?
孙乾出来打圆场:“我早就知道,李大郎学问厉害得很。他学问好,故事也讲得好,每次听完,我都兴奋得睡不着。”
刘家的私塾先生王夫子,就在主桌旁边。
这老先生,平时耳背眼花,学生调皮都不管。这时却突然站起来,颤颤巍巍走近:“《论语》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小郎君有新解?”
“新不新我不知道,我没拜过师,” 李然说,“我觉得可引《孟子》之言解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主桌这边,又安静下来。
就连赵知县都不淡定了,呆呆地看着李然。
《孟子》在北宋末年很受重视,很多学者都研究。
在座的人都像见了鬼,没想到这句《论语》能用《孟子》来解释。
要是科举考这个,李然这个答案,只要章不太差,肯定能让阅卷官震惊!
王夫子张张嘴,欲言又止,想了想,拱手道:“获益了!”
老刘员外忍不住想吐槽,心里暗骂:我雇你教,你平时装聋作哑,原来你能听见啊!
赵知县毕竟是进士出身,这次是真服了,感叹:“小郎君真是奇才,没名师也有如此学问!”
不得不服。
如果之前的回答可以说是思维敏捷,那这次用《孟子》阐述《论语》,就不是偶然,而是李然把《孟子》《论语》都钻研透了。
更何况,李然说本经是《》,《孟子》只是参考。
参考都能如此精通,主修更不得了?
李国强一直在观察,这时感觉不妙,儿子好像太出风头了。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