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巴比伦(第2/2 页)
中国导演的多才多艺是出了名的,很多中国导演都具备深厚的综合能力,摄影编剧美术音乐场景搭建动作设计,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这种综合能力,在产业细分的西方,只有少数大师才具备。
另外,和槽点满满的中国乐坛相比,中国电影人同样是值得尊敬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
可能有人会说,以陈、张等大导演为首的中国顶级导演,同样炮制出很多烂片,但是前面说过,这是中国电影的必经之路,是不断尝试不断探索的结果。
说句不好听的,至少他们证明了有些路是行不通的。
相比之下,音乐人就有点不思进取了。已经成名的不是忙着吃老本,就是忙着打压后辈,二十年后,大部分人还在关着门自嗨,摇滚依旧看不到曙光,歌迷们还在缅怀过往……
扯远了,陈楷歌还等着林海的回答呢。
林海认真的回答道:“我有想过,但是最后放弃了。”
“为什么?”陈楷歌问道。
“因为我觉得这样做更好。”
“但观众不这么觉得,你也看到了,有很多观众很早就选择了退场。”
“那是导演和制作人该操心的事,如果为了票房,他们大可以不用我的配乐。但我是配乐师,是音乐人,我只对自己的作品负责。”
“不能平衡?”
“艺术工作者不能首鼠两端。”林海认真的说道:“艺术工作者必须学会取舍,两面讨好的结果就是两面都不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雅俗共赏只是个口号,比消灭阶级的难度还要更大……”
林海没有吝
惜,希望能给对方带来影响。
在林海看来,陈楷歌在凭借《霸王别姬》斩获金棕榈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有些进退失据。
一方面,他追求更高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他又希望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动商业电影的发展,矛盾的心理使他在两个领域的成绩都不能让人满意。
他本来可以做得更好。
……
“你的论点很有意思。”
陈楷歌不得不承认,林海说的很有道理,于是问道:“那你觉得影片应该更高雅,还是更世俗?”
“我猜您是想问,获奖和票房哪个更重要吧。我的观点,肯定是票房。”
“为什么?”
“因为票房可以刺激更多人投身电影产业。有票房,才有人愿意投资;能赚钱,才有人去做导演。”
“前者我同意,后者,”陈楷歌摇头道:“不是所有导演拍电影都是为了钱。”
“问题是,这些奖都是外国人颁给咱们的。”
陈楷歌闻言一愣。
林海自顾自的说道:“陈导扪心自问,外国人把奖颁给咱们,有多少是出于电影本身,有多少是出于对中国化的好奇心?有多少是……不怀好意?”
林海这么说,并非信口雌黄。
改开初期的中国艺术家重名多过重利,正是因为看透了这一点,西方在一段时间内,都是通过奖项诱惑,来引导国内导演的创作。于是,很多“自黑”的片子出现了——林海不否认这些片子有现实意义,但是这种“家丑外扬”的做法,被别有居心的西方媒体利用,就成了抹黑中国的工具。
九十年代,在西方流传的很多误导性的影像资料,根本就是从中国电影中节选的,对中国的贫穷落后的印象,也大多源于中国影片。而这些影片的导演们还在沾沾自喜——看吧,洋大人也认同我的批判精神!
狗屁批判精神,分明是屈膝逢迎!
想到这些,林海怒火中烧,不客气的说道:“我们学习西方,不是为了让西方认同我们,而是为了让我们认清自己!是为了有朝一日用我们的化影响他们!在此奉劝陈导,与其盯着洋人手里的骨头,倒不如想想父老乡亲有没有肉吃!言尽于此,告辞!”
林海说完,昂首挺胸离开了放映厅。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