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绵绵糕制作方法 > 第三章 百年中国现代诗歌漫谈(3)

第三章 百年中国现代诗歌漫谈(3)

目录
最新历史军事小说: 七零作精娇又撩,禁欲糙汉被拿捏宴神图我在吞噬星空签到诡异复苏:从小丑到恐惧之主在烈火中呐喊边城疑案继承宇宙顶尖科技,我创造了蓝星命运的足迹太子容貌不凡,禁欲女神医爱疯了零基础快速入门的弈修象棋燕山奇谭录古墓掘迹华娱:重生了,还逼我做渣男啊闺蜜穿成妯娌:王妃皇后又闯祸了亮剑,我朱子明绝不当叛徒cos角色请勿带入本人出狱后,我横扫世界娇艳美人撩错大佬小叔后斗罗:千仞雪,妹妹怎么那么奇怪失序之域:双系异能之时空权柄

第二种形态:简约化(诗的减法)

现代诗既有做加法的(复杂化的诗歌),却也有做减法的。我归纳为“简约化”。可以加的东西无穷多,可以减的东西似乎也无穷多。

“现代诗歌网”2020年发表的一篇雷格写的《现代诗的十个基本特征》,里面就说到了几个减法。并分别以国际上的诗歌代表人物为例。我们摘出此里的减法,然后再列一下其它减法,看看都可以减去些什么。

一,减去抒情。雷格说:“诗歌的本质是抒发情感,但现代诗的许多写作者程度不同地抛弃或削弱了直白的线性抒情,而代之以内省式的隐秘抒情或复调抒情。实现节制抒情的手段很丰富,既可以大幅缩减主观抒情的篇幅和比重,也可以让抒情主体隐身或转移,强调抒情的客观化,还可以引入叙事、戏剧等手法。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诗人艾略特。”李霞的《现代诗3条技巧》一里也有这么一条技巧:怀古乡愁思春感秋者死。拒绝抒情,谁抒情谁死。另一篇题为《现代诗歌主要的五种表现手法》章(作者不详)里也说到这点,并称这种减法为“冷抒情”。作者说:冷抒情,也有称零度抒情的,实质是不要抒情甚至反抒情,近似于白描手法。冷抒情的结果,使抒情差点成了诗的敌人。但作者的另一个结论有些出人意外:“其实,冷抒情的结果是抒情又成了另一种抒情”。

二,减去意义。雷格说:“一首诗的主旨不一定要遵循某种显见的抒情逻辑和必然性,抵达某个确定的预设终点。它可能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甚至会发生某种转折;它可能不是被说明的,而是被呈现的,甚至按照我们头脑中思绪纷繁的原初状态,表现为一种实际上更接近真实的‘共时性呈现’。在这个方向上走得最远的是美国诗人阿什贝利。”《3条技巧》里也有这一条:不要试图赋予事物以意义。让存在自显吧。

三,减去典雅。雷格说:“传统诗歌总体上倾向于使用典雅的语言。现代诗基本上不再大面积使用这种‘不接地气’的语言了,而代之以日常用语乃至口语,它不求渲染、夸饰,更注重语言的表现力,就是精准和精确。有的诗人甚至在作品中去掉了所有的修饰性成分,比如希腊诗人卡瓦菲斯。”

还有许多减法是雷格没有提到的。罗列如下:

四,减去终极议论。《3条技巧》说:可以勘探事情,但不下结论。诗人一议论,诗就发笑。

五,减去“装”。《3条技巧》:直抒胸臆,不要装。不要玩意象,不要跳大神。不要玩大词。

六,减去“官词”和“俗烂之词”。《3条技巧》举例:比如解放、新中国、改革开放、人生、奋斗、梦想。“这样的词一入诗中,诗的格调顿降。”

七,减去“诗”。《五种表现手法》一称之为“小说化”,或者“非诗化”。作者的解释是“以事入诗,跟小说家抢饭碗”。他补充道:还有更危险的一种,自然主义或日记体,体现了“诗人失去了激情和想象之后对诗的垂死挣扎”,他说这种写法甚至差点把刚起步的先锋诗引入坟场。“失去智慧,失去灵光,只存记录,顶多是散,诗已死矣。”我完全同意这位作者的观点,原因是,最近看到了一些颇有些名气的诗人也在大行此道,并发表在诗界的重要媒体上。还有些直接投社会上的俗好的,比如下半身写作(说明一下:我读了一些下半身写作派的诗,觉得也不能一概否定,也有写得比较好的),甚至进展到现在的屎尿入诗(这还能好吗?)。我喜欢有话直说:一些人忘了写诗是干嘛的。他们的所谓技巧或者说表现手法就是冲着一个“嚼之无味”甚至“嚼了恶心”去的。他们也不想想,既然嚼之无味,甚至嚼了恶心,就没人去嚼(至少风头过后没人去嚼)。没人去嚼,你写它干嘛?留着你自己去嚼去恶心吧。。

八,我再加上一条:减去“美”。西方学里有许多“不美”的作品,甚至是名着。代表着之一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可是百度百科这个词条下是这么写的:“法国伟大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一部表现西方精神病态和社会病态的诗歌艺术作品。然而病态未必不是一种美。”我在维也纳读时,一次讨论学,我说我特别喜欢浪漫主义,因为它美。一名意大利女同学反问我:你认为只有美的才是好的吗?我被这句话震住了,一直震到今天。之后,我研究和翻译卡夫卡,幡然顿悟。卡夫卡的作品美吗?实话实说:不美。再比如加缪的小说《鼠疫》。能说美吗?肯定不能。但波德莱尔、卡夫卡和加缪都是世界公认的大作家。他们的作品好吗?我的答复是肯定的:好,至少有很多人觉得好。其实,西方现代派学,甚至更早的现实主义学,许多作品恰是美的反面。中国现代诗里也有许多诗人和作品是往这个方向走的。我觉得这里有一个美学观上的东西方分歧。中国学界似乎没有人(敢)说“不美”也是“好”的,跟我当初一样,在美和好之间划上等号。我现在的看法是:一个作品之所以好,不在于它美或不美,而在于它能否引起共鸣,引发震撼,引人思索(这最后一点却不是必须的)。

第三种形态:通俗化

现代诗歌初期被称为白话诗。它就是针对言诗的。它就是诗歌语言的口语化,加上分行(当然,后来意义上的散诗是不分行的),它打破了诗词曲那些严格的字数、韵律、对仗限制。它的意义是巨大的,因为它使诗更成为一种大众学,是人人能懂的那种。

中国古代说起《诗经》的表现手法,用“赋比兴”来归纳,赋或可说即“平铺直叙”。比即比喻。兴即从此说起再及于它。凡叙事诗,自古以来也多是不求花梢而只顾平平道来的,赋也。比如《木兰诗》,或者杜甫的《兵车行》,或者白居易的《卖炭翁》。这些名诗展示的就是一种通俗的陈述。

那么,既然通俗性是古已有之的东西,而且有不少名篇,上面例举的这几篇同样也用的是当时口语化的通俗语言,为什么说通俗性是现代诗歌的一个超越,一个扬弃呢?

白话诗刚诞生时,不少诗还很稚嫩,按有的专家的说法,只管分行,认为分了行,用白话来写,就是诗了。可是,不久后,在西方现代思潮,现代诗的影响下,追求诗的现代性很快成了潮流。许多诗越写越“复杂”,越写越晦涩难懂。通俗性反而成了一种难得一见的手法了。但是,也有一些诗人逆潮流而上,偏写通俗的。有些诗人虽然被列为现代派的代表人物,部分却也减去了许多复杂,写得人人能懂。奇怪的是,偏偏这些诗更多地成了公认的名篇;在公认的百年新诗名篇里,几乎没有晦涩难懂特别引领现代潮流的诗,而几乎每一首都能让普通诗民读懂,或至少一读就懂其第一层意思(参见后面我评选的20首名诗和10首名歌词)。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非常的通俗,口语化,但在那追求现代派潮流的年头,却以真情感人,用真情来讲世界,讲道理,在他还在上海法租界监狱里的时候,已经在狱外一炮打响,使他成了着名诗人,并使这首诗成了他的终生代表作。

戴望舒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跨派代表,但恰恰是他那通俗易懂的《雨巷》成了他的代表作,而且成了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我在之前写上海化名人旧居的章《上海人旧居大追踪》里提到戴望舒与《雨巷》齐名的《过旧居》,这是他第二次失恋后返回上海争取挽救婚姻不果后写下的,我说,如果说《雨巷》是“天下第一爱情诗”,那么《过旧居》就是“天下第一失恋诗”了。“这带露台,这扇窗后面有幸福在窥望,还有几架,两张床,一瓶花……这已是天堂。我没有忘记:这是家,妻如玉,女儿如花,清晨的呼唤和灯下的闲话,想一想,会叫人发傻……”《雨巷》虽然毫无艰涩之处,但实际上是含着象征主义和意象主义这些现代诗元素的,而《过旧居》则完全是直抒胸臆,毫无修饰,把失去家庭的痛苦写得淋漓尽致。如果一定要安上现代元素,顶多可以说有些表现主义色彩。

舒婷被称为朦胧派的三大代表人物之一(舒婷,北岛,顾城。也有说五大或七大的),但她的诗却是这几位诗人里最不复杂,最易懂的。尤其是她的代表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没有人会说看不明白。她的另一首代表作《致橡树》同样如此,至少读者很容易读懂其第一层意思。

因此,我认为,在真正会写诗的诗人手下,新诗的通俗性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通俗性,而是对传统通俗手法,对传统的“赋”,包括对初期白话诗的否定之否定。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成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现代性的组成部分。我称之为“通俗化”。我甚至认为这是现代诗歌的一个宝贝,一个诀窍。从复杂里减去一些复杂,可能恰恰能够让自己写的诗放出光芒,甚至造就名篇。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