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局势
美制 1a1 5榴弹炮
193年定型,射程9千米,射速5发每分钟。
最为出彩的是他的重量,仅仅只有653公斤,是专门为了适应山地复杂地形的产物,分解之后,仅仅靠着骡马便能够到处跑。
性能可靠,便于路况不好时携带。
这成为了陈羲选择它来作为军中制式5支援装备的原因,也是他们出现在这里的理由。
自从决定要对平武动手,直到拿下平武,陈羲已经三次修改了他的作战计划,但是无论哪一版计划,都是与二郎庙在谁手中息息相关的。
二郎庙一带,是最适合抵挡凌基元前进的位置,一旦被他们突破了这道防线,那么江由区域内将无险可守,沦陷仅仅是时间的问题。
而一旦凌基元拿下了江由,那么占据平武、青县二地的革命军,将无处可以扩张,想要扩大地盘,就只能够双线作战。
这对于人手不足的陈羲来讲,是不能够接受的。
因此,必须要想尽办法,在不暴露自身的情况下,帮助强武令部,守住二郎庙。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陈羲派出了数个携带着步话机的侦察小组,在江由一带活动,观察双方的动向。
其中,强武令部第五师,也就是那个拖延行军的部队,表现过于异常,被侦察兵看出后,汇报给了陈羲。
第三师战损严重,后方没有支援,陈羲判断出二郎庙防线已经是危在旦夕,于是抽调了全部的5山炮,组建了一个临时炮兵团,连夜翻山越岭,前往二郎庙附近布置阵地,并有侦察小组汇报坐标,准备在凌基元部占领阵地之后,给予他们迎头痛击。
而他们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第6师本就已经在连日的作战之下,伤亡颇大,结果又在胜利之后,正是放松警惕的时候,挨了两千多发炮弹。
周围的战壕早已经被摧毁的差不多了,就算是完好无损也防不住这个程度的炮击。
在场的八千多名士兵,逃回去的不超过十分之一,剩下的人大多永远沉睡在了这片土地上。
炮团的战士在销毁了火炮之后,迅速回撤到自家的势力范围之内,没有留下一丝的痕迹。
而第6师这个精锐主力师的全军覆没给凌基元带来了极大地震撼,紧急将前线的部队撤回了剑阁,等待着下一次进攻的机会。
第五师虽然收了钱,但还是在强武令的反复催促下,抵达了前线,看到的却并不是敌人,而是已经发臭了的残垣断壁。
双方又一次的在这里僵持了下来。
虽说双方都还心存战意,但是这次的伤亡实在是过于惨烈,估计是很难再打起大规模的战斗。
但是无论是大打、小打,亦或者是不打,对于陈羲而言都是无所谓的,只要他们的注意力被吸引在这里,那就已经足够了。
他们在这里对峙的时间越长,对陈羲就愈加有利,就有着更加充足的时间,去调整此前的战略误判,让自己占据更加有利的局势。
比如说是启动【战时工厂转换法案】,将民用工厂转为军用工厂,使其可以生产军事装备。
在钢铁雄心之中,战术大致只有两个流派,一是早战流,多造军用工厂,生产更多的装备以供应马上就要开始的战争。
第二种策略是发育流,多造民用工厂,等一切都发展起来之后,便可以出钢铁洪流平推。
大部分国家都需要早战,因为德日的威胁近在咫尺,仅仅只有美苏两个国家,因为加入战争较晚,可以有一段时间安心发育。
陈羲现在的形势,最适应的还是早战,占领的地盘越多,能够建设的工厂就越多,军队实力就越强。
但是早战必然要面临着很多问题。
比如说士兵来不及训练。
开疆拓土的过程中,你需要大量的部队填补战线。
这就代表着你要将成千上万的农民的孩子,在未经过多少时间训练,甚至说枪都没摸过几次的情况下,送往战场,成为炮灰,为最后那所谓的伟大胜利做出贡献。
就像是如今的二毛一样。
年轻一代都已经打干净了,可对手却依旧还留有余地。
陈羲做不到这种事情,但是又无法完全靠着发育解决问题,只能尽可能的在发育与早战之中找到平衡。
按照他最初的计划,是要吞下一块区域之后,用上几个月完全推行政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基础建设。
待到完全消化掉战果之后,再进行扩张,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将革命拓展到全蜀地。
但是平武一战让他意识到了一个新的情况。
那就是他的对手,实际上是不堪一击的;他的装备,也是远超这个时代的。
凭借着这两点,他实际上是可以走早战路线的。
只要装甲车和卡车的生产,以及其操控人员的训练能够跟得上,那么他就能够搞出一个劣化版本的闪电战,借着装甲车的装甲来减少伤亡,借助车辆的高速移动来快速推进。
而敌人的轻重机枪都并不能够直接击穿装甲车,也没有能够直射的支援火力,唯一能够威胁到装甲车安全的,也就只有集束手雷。
但是对内战争中的军队却还刚刚好缺乏这种舍生忘死的意志。
于是现在战争的重点,便在于军用工厂是否能够生产出足够的装甲车辆。
陈羲目前拥有着一个军用工厂,两个民用工厂(拿下平武给了一个工厂),以及一个即将完工的民用工厂。
最多在十天之后,他就能将三座民用工厂转化为军用工厂。
在这之后,kfz 231装甲车,便能够以每天12辆左右的速度,走下生产线。
最迟在11月底,他就能够做好毫无波兰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