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儒学新解
第一百二十三章 儒学新解 (第12页)
郡王的这个任务让黄祈风等人很是头疼,他们虽然已经有了多年的行政经验,但对设计政治架构却是毫无头绪。他们经过几天的闭门造车,最后给张笑递交了两个方案。
这两个方案张笑看了后只能抱以苦笑,一个是加强集权的现实版,提出取消议事会来增加效率。这个方案他当然不会考虑,议事会的意义他比这个时代的所有人都清楚。
另一个是改良议事会的稳定版,提出限制议事会的权利,并提出建立一个部门来监督议事会会员们的行为。这个方案在张笑看来也只是换汤不换药,他现在需要的是既能防止议事会的堕落,又让它能真正限制自己的权利。
张笑看到自己手下实在拿不出更好的建议后,只好先把这个问题搁置起来。当然他也想过直接采用后世的民主政治,但以他这些年对流求各个阶层的了解,这种超前的民主选举制度根本不可能在这个时代出现。就算他强制推行了这种制度,对由自己施舍给百姓的民主能有多大的生命力,张笑很是怀疑。
对流求议事会的改进方案,并没有成为流求三相府的主要任务。在这一年的秋冬,流求人的目光主要集中到了大宋对流求的封锁上。虽然沿海的走私随着大宋政策的改变火热的展开了,但这种上不了台面的商业行为并不能解决流求面临的市场萎缩,而且走私的风险也使商业交易的成本大大提高。
这种情况让流求郡王和议事会的关系有所缓和,双方在相同的利益面前保持了一致。议事会在和郡王府沟通后发出了强硬的声音,要求三相府制定一个让大宋重新走到谈判桌来的计划。
而大宋帝国这个时候已经顾不上同流求展开商业对话这样的小事了,刚刚执掌大权的赵曙,正不遗余力的准备向已经过世的生父表达他的孝心。他的这个想法遭到了大部分朝廷大臣们强烈的反对,于是一场让张笑感到荒谬的闹剧在大宋帝国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双方的角力使得帝国的注意力完全的集中到了这个辩论中来,也许刚开始时赵曙只是一个想法,但曹太后的参与让他感到自己帝王的尊严受到了挑战。
赵曙原本向大臣只是征求,是否合适给自己死了多年的生父加封皇帝号。上反对的也只是几个御史,而曹太后出于对亡夫仁宗的怀念,表达了对这件事的反对。
当然曹太后的反对也不是毫无道理,但太后的意见却使得大多数朝臣明确了立场。赵曙愤怒的看到自己这个皇帝的权威,在慈寿宫那个老女人面前一败涂地。于是感到自己尊严受到伤害的赵曙,用决然的态度把这件事升级成了两个阵营的战斗。
整个事件的经过,让张笑哭笑不得,他怎么也想不到,就是这个原因让大宋朝堂迅速分裂成了两派。而这两派的斗争之激烈更是让他感到无比的荒谬。
大宋朝堂上的斗争不但让流求渴望的商业谈判按无法展开,在大宋帝国的西北,党项族骑兵也在这个秋天稔熟的来帝国边境地区转了一圈,在借了些粮食财物劳力后才施施然的回去。
刘汝诚来到流求后,相比起萧胡覩等同在辽东立下战功的新贵来,行事低调了很多。他似乎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在流求院和郡王府的学习中。就在连张笑都似乎把这个卖妻求荣而后又冲关一怒为红颜的家伙遗忘的时候,刘汝诚带着他对流求政局的思考求见了郡王。
“你的意思是说,流求应该设立一个类似大宋知谏院的机构。”
张笑饶有兴趣的看完了刘汝诚的奏章后,希望能了解清楚他的想法。
“是的,我来到流求后,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观摩;流求之富庶,自然不用小臣来说。而且流求官府的清正高效也是大开我的眼界,但现在的三相府;国相府的权利似乎太大了,执政到没什么问题,可律法的执行也是由它们来掌管,与之相对应的监督机构却只是松散的议事会,这个似乎不是长久之道。”
“哦!那你的意思是再建立一个监督机构,可这个机构又由谁来监督呢?”
“郡王,您首创的议事会实在是个了不起的举措,但现在的议事会似乎对利益过分关注,而没有起到您当初设立这个机构的目的。我在流求读了些本地大儒们对圣人之道的解释,发现很有道理。而郡王您设立的这个议事会,似乎就是想用圣人话中的民意来保持国家的稳定。”
张笑对刘汝诚的话感到很意外,他没有想到这个士人居然能看出自己的用意来,并且用了圣人之道来解释他这个所谓的民主启蒙机构。
第一百二十三章 儒学新解 (第22页)
“先生果然才智超群,我的本意的确是如你所说,对于这种情况,先生不知有什么好办法。”
刘汝诚听了张笑的赞叹后,脸上微微露出一丝得意。
“郡王那个天纵之才,小臣可万万不及。小臣有个愚见,这个议事会之所以没有如郡王初衷般成为民意的代表,小臣以为这个是会员的构成有些问题。”
张笑听到这里,眼界亮了起来,他可是为这个问题头疼了很长时间。
“不知先生以为,这议事会的成员构成该当如何?”
“小臣愚见,这议事会的成员当减少商人的议席,增加王之浩等大儒们的数量。由于流求大儒们在报纸上经常为百姓代言,在百姓中声望很高,以他们的名望和学识,进入议事会后,应该能起到最好的作用。”
张笑听到这里暗自踌躇了一下,心里对这个提议感觉很古怪。虽然流求的儒家学者们的确如刘汝诚所说,在流求的声望和正义感都配的上议事会会员的身份,但后世的记忆让他很有些犹豫。
刘汝诚见张笑似乎有些犹豫,急忙把他的手段说了出来。
“郡王,这件事当然不能一蹴而就,小臣以为,可以先建立一个监督机构来约束议事会的一些不法会员们。设立一个新的进入议事会的标准,把大儒们慢慢的融入其中。”
“先生的高见,我很是佩服,这事,我还要再想想。先生现在是兵相府的参军,这个职位对先生可不合适;先生既然提出了这个知谏院的想法,这样吧!我给你找几个人手,你把这个机构的想法再琢磨一番。回头给我一个正式的提案,呵呵!不知先生以为如何?”
刘汝诚听到张笑的这个回答,脸上虽然没有表现出兴奋的神色,可心里却乐开了花。“知谏院的院正,这在大宋可是尚级的高位啊!”他心里暗自得意的同时,脸上带着感激的申请,向张笑谦虚了几句。
“好了,先生就别和我客气了,先把这件事仔细的做个计划来。议事会的事,等我再想想后,再来请教。”
刘汝诚知趣的领命而去后,张笑在自己的房里看着墙壁上隋缘给自己留下的一幅法,暗自考虑着刘汝诚的提议。
张笑之所以对这个方案感兴趣,是因为他在来到这个时代后发现:士人们虽然在利益面前同样毫不客气,但谏言的风骨却比后世强了许多。而且这些深受儒家化影响的士人们,有一种让张笑感到奇怪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对于国事有着高度的关注和参与意识,而且这个似乎是他们天然的责任。
“这个时代读人身上的奴性看来并不是很强,后世那些奴才型的学者估计是因为有风骨的被元明两朝杀干净了,最后造成了基因缺失。”张笑在心里做出这个不负责任的判断后,开始认真考虑这个方案的可行性。
当张笑正准备采用刘汝诚这个改造议事会的方案时,另一个想法突然冒了出来。
“这些儒生们自然是比商人们在道德水准上要高那么一点点,但如果真让他们掌握了国家大权,以后只怕还是会走了后世的老路。唉!可目前也实在找不到比他们更合适的人群了。”
这个想法让张笑陷入了两难的处境,就在他以为最后只能又把这个问题搁置起来时;胡适在《流求联合商报》的一篇章让他找到了办法。
“哈哈!既然刘彻能用董仲舒来歪曲孔夫子的学说,我为什么不能也学上一学。儒家学说里本来就没什么问题的部分,在流求可以多宣扬,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也可以让胡适他们从流求的角度再解释一番嘛!再说老夫子的话,本来就模棱两可;解释起来也不是什么难事。”
张笑把这个想法仔细的又琢磨了两天,把歪曲圣人学说的事交代给了自己的御用学者们。看着他们写出来符合自己心意的儒学新解。张笑得意想着以后,这门学说成为什么民主啊!自由啊!平等啊!等等现金思想的启蒙教材时,那些后人该用多崇敬的眼光看待孔老夫子。
“哈哈!我虽然修改了你的一些意思,但这后世的名声嘛!估计你会好了很多,再说,也许你的本意就是这个,以前只是他们没发现罢了。如果你地下有知,也许该好好谢谢我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