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种树忌讳与竹虫(第1/2 页)
求推荐求收藏求点击。
在这里谢谢血狮兽皇的第一个打赏。
今天懒点,早上中午就并做这一章了,晚上还有一章。
.........................
宋呆呆的抱着“人参”看她们离去,半响才反应过来,自己好像还没给黄小君拍“人参”的钱。
不过看到车已经去远,只能等以后了。
他本想打电话给她,可想到方才不借她的钱,已经弄得她不高兴,现在再说还钱的事,都不知她会怎样,只好等过一阵子再说。
说真的,倒不是他大男人主义,而是他确实不想欠人家钱财。他是个老实人,一旦欠了人家的钱就会记在心上,那种滋味真的不好受,所以他宁可自己穷点,也不向别人借钱,即使这个人是好兄弟老婆的姐妹。
随手把捧着的“人参”收进如意扇中,又到前几天种下的几棵果树那边看了看,发现种的果树都成活了,而且还都长出了新芽,看来如意扇中的泉水果然是不同凡响。
看完果树,他又到湖边看了下大蕨菜,发现长势不错,似乎还有要抽芽的情况,连忙又浇了一些泉水,然后才往后院走去。
后院中,他种下的野菜长得很好,绿油油一片,有的已经开花,看来过几天就可以收种子。等收了种子再种下,到时就有幼嫩的野菜吃了。不过现在天气冷,种子种下去也不知能不能发芽,看来要弄个塑料薄膜保温棚来种才好。
一边的西红柿苗也长得不错,长出的西红柿都快把枝桠压弯了。
他看了,连忙去找来几根树枝,在西红柿苗旁边搭了个“x”形的架子,把西红柿苗绑在架子上,免得西红柿苗顶不住长大的西红柿倒下去。
弄好西红柿,他又往旁边看去,一旁的蒜苗和芥菜、芫荽也长得可以,倒是冬窝和菜心长的很差。
又走到一边新播下菜籽的地方看了看,发现前几天新拿来种的丝瓜籽还没发芽,不过四季豆和荷兰豆倒是长出了苗来,青青的,嫩嫩的,煞是喜人。还有旁边的一畦萝卜,苗已经长的有食指长,看来不用多久就又有萝卜吃了。
或许是露水多,院中的野草又开始疯长起来。
没奈何,宋只得蹲在地上除起草来。本来他是想等草长大再拔的,那样好拔一点,可要是那样的话被他老妈看到估计又要唠叨了。
小狗看到他在拔草,也屁颠屁颠的跑过来,在一旁帮忙咬了起来。没咬几嘴,就狂吐了出来,跑到水沟边上喝着水,估计是咬到什么味道不好的草了,有些草的味道可是很臭的。
小刺猬也跑出洞来,在地里一边走一边蹭着,一会儿发现菜叶上有虫子,就走过去,一嘴吃进肚子里。
在旁边玩耍的小鸡鸭看了都纷纷跑了过去,在那边唧唧嘎嘎叫着找起虫子来。
一时,后院倒成了这些小家伙的快乐天堂。
拔完草,宋来到昨晚种的葡萄树旁,发现葡萄树头上竟然冒出了一点点的新绿,好像要长芽了。
他看了,不禁皱起眉头来。
这葡萄他可是要嫁接的,若是长出的芽儿太多,以后就不好嫁接了,也不知道现在能不能嫁接,要是可以的话,直接嫁接就行了,省得等到明年。宋苦恼的想着。不过想到现在外面那些发芽的果树,也就释然了。
按照情况,外面那些果树不是也没法发芽吗?现在不是发了。说不定现在还真的可以嫁接,可以试一试,就算不成功也没什么损失不是。
想着,他就往楼上走去,打算上网买一些葡萄苗回来嫁接。
回到房间,就上网订了一些不同品种颜色的葡萄苗。有些店铺老板良心发现,跟他说现在葡萄嫁接活不了。可他不管这些,只是买了下来。人家店主看到他这副傻帽样,也无话可说。
买下葡萄苗后,他感觉前院那边空落落的,有点不好,又不想种花,所以就买了一棵枣树和一棵苹果树来种,以后长大了不仅可以遮荫,还有果子吃,一举两得。
在中国,不管古今,在家中种树都非常讲究。
一不能种梨树,梨者离也,不吉利;二不能种荔枝,荔枝离枝,都离枝了,还有什么吉利的;三不能种柿子,柿者死也,不用说谁都知道为什么不能种;四不能种龙眼,龙眼晒干的果肉叫桂圆,很好听,又是富贵又是团圆的,但龙眼就不好听了,龙眼,聋眼,多别扭;五不能种芭乐,芭乐又名番石榴,闽南人称“那拨仔”,又有人叫“鸡屎果”,因为他成熟的时候会散发出一股浓浓的芭乐味,虽然吃起来味道不错,但那散发出来的气味闻久了很要命;六不能种杨桃,不仅带桃花,还水性杨花,不好;七不能种杏子,相信每个人都会背那首“一枝红杏出墙来”;八不能种芒果,因为做什么都会茫然无结果,而且芒果树长得很快,最后树身又非常粗大,树大遮荫,会把整个房子都遮住,不好;九不能种李子、杨梅,因为谐音很不好听。
或许有人说:这样算起来倒是什么都不能种了。
但农村中的忌讳就是这样,什么不吉利就不种什么,比如种树,不能种“柳树、桑树、槐树、杨树、苦楝”等。
俗语说:“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当院不栽鬼拍手。”
桑树的“桑”听起来和丧事的“丧”很像,非常不吉利。
柳树就更不吉利了,民间有句俗话叫“吃在广州,死在柳州。”为什么?因为柳州盛产柳木,棺材便宜啊!而且亲人死去时,送殡用的“哀杖”、“招魂幡”也都是用柳枝做的,你说能有多吉利?而杨树则好一点,只是杨树叶多,稍微风吹,叶子就“哗哗啦啦”作响,像“鬼”拍手,试想晚上有这树在,做事哪还有什么精神。
槐树又称国槐、家槐。